中共上栗党史资料——上栗地名的由来演变
发布日期:2021-03-25 17:59 信息来源:上栗县史志办上栗地名的由来演变
李存华
上栗地名的由来,可能是“上醴”演化而来,上栗有详细纪年记载可考时,属醴陵管辖达473年之久。而上栗地处醴陵渌水上游,称“上醴”的可能性较大。后来,因谐音或简便书写逐步演化为“上栗”。
历史上地名的来源,或是历史传说,或是名人典故,或是水系山脉等不一而足,而上栗应是水系的因素,处于醴陵渌水上游之地,被称为“上醴”,且地名可能是醴陵管辖时所取。
上栗的水系属于湘江水系,东高西低,由东北向西南,流经湖南醴陵注入湘江。(今上栗的主要河流栗江河、金水河、以及长平流经湘东的长平河,从赤山往萍乡的萍水河都向西流入醴陵)。《醴陵县志》引 《水经》云:“漉水出醴陵县东漉山”。《水经》注云:“醴陵县,县南临渌水,水出邑东安城乡翁陵山(杨岐山原名漉山.翁陵山,)。余谓漉、渌声相近,后人藉便以渌为谓称(虽翁陵名异,而即漉与渌同)。
而上栗据史考证,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,就有百越族的一支三苗族在上栗居住。西周时期(前1121—前771年),上栗属扬越之地。春秋时期上栗属吴国。战国时期,上栗属楚地。故上栗历史上被称为”吴头楚尾”.秦朝(前221年)———西汉高祖五年(前202年)上栗属长沙郡临湘县管辖。公元前184年时(西汉高后四年),上栗地区的桐木、上栗、金山、长平等乡镇属湖南醴陵所辖。(据《醴陵县志》载:西汉高后四年(184年)封长沙相刘越为醴陵侯,在今湖南省醴陵市转步乡建侯城,萍乡杨岐山西南一带归醴陵侯所辖),东汉初(约公元50年)醴陵从湘临县析出,设醴陵县,醴陵至今2000余年未曾更名,当时上栗地区属醴陵县所辖。
吴黄武四年(公元225年三国时期)上栗地区的杨岐山西南一带,仍归醴陵县所辖。
西晋太康年间(280—289),上栗地区(含今桐木、鸡冠山、上栗、金山、长平等乡镇)从醴陵析出划归豫章郡康乐县(今万载)所辖。(《醴陵市志》有“后萍乡杨岐山西南一带从醴陵析出”之句)。故此前473年一直为醴陵管辖,“上醴”地名为醴陵上游之地,渌水上游之地,被醴陵当地称为“上醴”应可理解。
隋开皇九年(589),撤康乐县,置建城县(即现万载、上高、高安三县并为建城县,治所在今高安县),上栗地区(含今桐木、鸡冠山、上栗、金山、长平等地)从康乐县(即万载)析出,划归萍乡县辖。
至此前,上栗地区由醴陵和醴陵县管辖有记载起,至少近500余年(前184-公元289年),即上栗很早有记载时便为醴陵管辖,近500年的历史中可能已经有了“上醴”的称呼,即这一片地区处于醴陵的渌水上游,加上这一带有将河流上游地区称“上”的习惯,故将这一块地方称为“上醴”,即醴陵上游地区。经过二千多年的演化,逐步将“上醴”演变成了“上栗”,符合“上栗”地名演化的历史事实。